分类: 科研进展
30万年前东至姑娘一家在此栖居
30万年前,“东至姑娘”一家在此栖居 地球在孤寂中旋转几十亿年后,人类才姗姗来迟。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对于前一个问题,随着人类演化进程的“拼图”不断出现,考古学家或许终能给出答案。 ......
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建议书通过中国科学院评审
2017年6月9日,“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建议书在北京顺利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内评审。 中国科学院条财局副局长曹凝主持评审会 并讲话 。曹凝指出“高精度地基授时系......
科研团队在强发射线星系的大质量黑洞搜寻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对绿豌豆(Green Pea)星系中的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进行了系统性搜寻研究。该研究基于LAMOST巡天......
科研人员基于LAMOST数据获取 45 万颗恒星的锂元素丰度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丁明屹与研究员施建荣、闫宏亮等,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的海量中分辨率巡天光谱数据,精确测量并发布了约45万颗恒星的锂元素丰度,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
科研人员基于LAMOST光谱呈现热亚矮星的质量分布
恒星质量是研究恒星演化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然而,准确获取恒星的质量却非常困难。近日,湘潭大学雷振新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景昆研究员带领的联合科研团队,利用LAMOST光谱数据获取了664颗......
科研人员基于LAMOST-Gaia数据在物语星源计划中取得系列新进展
科研人员基于LAMOST等大型巡天项目的数据,在统计物理、星系动力学、流体力学基础上,从第一性原理出发提出了探索银河系以及近邻星系盘系统起源的详细计划和想法,并正在建立一般性理论框架,该计划被他......
科研人员在彗星活动性研究方面获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张轩、刘进忠等科研人员,利用南山一米大视场望远镜(NOWT)对不同动力学类型彗星开展了宽带测光观测研究,通过多波段数据分析了彗星38P/Step......
科研人员发现一颗可能与超新星遗迹成协的新脉冲星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研究团组硕士研究生张振在导师闫文明研究员指导下,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五颗超新星遗迹进行搜寻,成功发现一颗新脉冲星可能与超新星遗迹G29.6+0.1成协。相关成果......
科研人员利用银河画卷巡天揭示流向中心分子带CMZ的大尺度分子气体流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苏扬等利用银河画卷高质量数据,首次全面地揭示了从银盘3 kpc处流向中心分子区(Central Molecular Zone,CMZ)的分子气体流的诸多观测细节,并建......
科研人员利用偏振测时方法促进毫秒脉冲星测时精度提高
脉冲星测时阵是选取一批在天空中呈现一定角度分布的毫秒脉冲星组成阵列,并进行长时间测时监测的射电观测方法,可用于探测纳赫兹引力波。脉冲星测时阵对于纳赫兹引力波的探测依赖于毫秒脉冲星的高精度测时,因......